我们通过大量持续的稽查及内、外审计,揭示出「小金库」隐匿的三个「窝点」及六种隐匿形式:
小金库的窝点有三处 :
这类小金库虽然数量较少,但危害更大,它是在单位行政领导指使下由业务部门参与,甚至个别单位有财务人员操作的违规开支行为,在财务账簿上体现为有意错报经济事项,或者虚减资产和负债,或者虚增成本和消耗,以达到现金的流出。如一些单位在成本中违规列支福利性及个人消费支出的情况。
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情况,为了逃避财务部门法定会计报告监督体系而设置的账外账,通常是绕过财务监管而在非财务部门设立。
这种情况更加隐蔽,通常不设账,直接在企业交易方的财务或交易方的账外小金库进行消费开支,如让大集体买单、让客户买单的行为。这种体外循环的资金通常是以牺牲企业更大利益为代价的资产流失。
小金库隐匿形式有六种:
这是最普遍简单的形式,查处难度体现在资金流向痕迹被隐匿。
这是当前小金库的主要形态,金额较大,往往以个人名义开设,逃避日常监管。
多为企业账外购买的各类国债、企业债券、股票和购物卡等。这是新形势下产生的一种新形式,一般来源于公用闲置资金或在违法理财过程中形成的收益,而购物卡的来源往往是企业明目张胆的成本开支。
多表现为设备、汽车、房产等,它们不在账面反映,为「小金库」的进一步繁衍生息提供了基础,多与资产出租、处置收入不入账等相关。一部分是历史上形成的账外资产清理不彻底的遗留资产,也有利用特殊资源与其他企业合作获取,还有一部分用资金购买形成。
这部分「小金库」来源途径大致有两类:
一是来源于企业改制、固定资产报废、公司合并过程中形成的账外资产;
二是以相关业务交易为背景,由相关单位购买车辆、房屋等由本企业使用,在本企业不入账。
这里的股权与债权主要是指企业「小金库」对外投资和借款形成的股权和债权,属于「小金库」的衍生形态。也有一部分是企业改制变迁过程中形成的没有在账上反映的股权、债权关系,形成「小金库」;还有以权利作为交换而形成的所谓「干股」,成为「小金库」。这种形式的「小金库」隐蔽性较强,只有经办人和单位(部门)领导等少数人知悉。
多表现为二次资源、废旧物资。这类资源的价值往往被企业的主体物流成本所掩避,处置随意性较大。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