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广西图书馆学会 青岛出版集团
承办单位: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就文物保护工作进行调研。总书记指出,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总书记的讲话阐明了云冈石窟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上的重要价值,为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指明了方向。

青岛出版集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历时7年,出版《云冈石窟全集》凡20卷,用图12710张,收录造像59265身,编号洞窟45个,全面反映云冈石窟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不同艺术风格与艺术特点。
举办本次线上展览,是共同践行总书记关于云冈石窟的重要指示,向广大读者展示云冈石窟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览主题
穿越千年的凝眸
——云冈石窟艺术线上展

这灵岩石窟更是后魏艺术之精华——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极重要时期中难得的大宗实物遗证。
——梁思成
万亿化身,罗列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
——冰心
云冈石窟的庄严伟大是我们所不能想象得出的。必须到了那个地方,流连徘徊了几天、几月,才能够给你以一个大略的美丽的轮廓。你不能草草的浮光掠影的跑着走着的看。你得仔细的去欣赏。
——郑振铎
天教微雨为清尘,来看云冈万佛身。佛法虚无何足道,人民万古显精神。
——郭沫若
巨业之存,石象(像)之泐,成住坏空,佛如是说。石象(像)多泐,巨业犹存,护持久远,功归人民。护持久远,亦有坏空,成住相续,巨业无穷。
——赵朴初
中国由此迈向大唐。
——余秋雨
前言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今十里河)北岸。北魏旧称武州山石窟寺或代京灵岩寺。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石窟规模宏大,造像内容丰富,雕刻艺术精湛,形象生动感人,堪称中华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公元5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精华。
关于云冈石窟的开凿,《释老志》记述如下:“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以复佛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文中提及的武州塞,位于云冈石窟西崖之北,赵武灵王以来一直是由蒙古高原进入汉地的交通要塞。武州山的主要构造为砂岩,是西来佛徒熟悉的雕刻石料。昙曜建议开凿的五所佛窟,即今云冈第16-20窟,学者谓之“昙曜五窟”。
由于云冈石窟涉及洞窟和造像数量巨大,无法再此一一呈现,本展览仅挑选100多幅作品,供诸位读者一窥其豹。
------------------
第1窟

第1窟中心塔柱西南侧上层龛
塔柱上下层均有出檐。下檐为仿一斗三升人字拱(雕刻为兽形和天人形)支撑的瓦垄屋顶,瓦垄下檐为半圆形檐椽。上檐为方形宝盖,宝盖内顶部雕刻宝装莲瓣图案,靠塔身内侧为原雕,外侧为修补后的仿品。塔角上方窟顶出现鱼头裂齿补石,系20世纪70年代石工补刻。

第1窟南壁窟门顶部二龙
窟门上方长约3.2米,宽约0.8米的顶部区域雕刻龙形,由于南侧风化坍塌,使雕刻于顶部的二龙身部分缺失。现存两首相对、身躯相交的二龙,龙首朝向洞窟内。二龙形象鳞纹清晰、长角尖耳、厚眉短鼻、鳄吻獠牙、屈颈昂头、兽爪虎尾。龙爪三趾,一爪上举、一爪后蹬,躯体向两侧伸开,间或缀以叶状云气纹。东侧的龙形下颚有山羊须,颈有菱形纹,形体略大于西边的龙形。东侧龙形耳、角位置和西侧龙形前爪、身躯位置分别有明显裂隙。
第2窟

第2窟中心塔柱
洞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地面南侧宽7.55米,北侧宽约8.1米,纵深约10.8米,地面至窟顶上下高约6米。规模略大于第1窟。平面方形塔柱由塔基、塔身和塔顶组成,塔身高4.24-4.33米,分四层结构:第1、2、3层四面瓦顶出檐下仿一斗三升人字拱,各层开龛造像;第4层为未完成的方形宝盖,且风化坍塌严重。塔顶四面呈弧形与顶部自然衔接,风化坍塌非常严重,雕刻内容不能辨认或已不存。
第3窟

第3窟后室三尊
在宽约10米,高约13.1米的面积中,雕刻了一佛二菩萨(一铺三像)大型造像。人物肌体造型丰满,塑造的应是“西方三圣”形象,即中央主尊为阿弥陀佛,左侧为观世音菩萨,右侧为大势至菩萨。

第3窟后室东侧龛内左胁侍菩萨
此像应为立姿观世音菩萨,高约6米,头戴兽面宝冠,辫发丝丝分明,面相圆润饱满,五官清晰秀丽。菩萨身姿挺立,左手臂下垂,屈右手臂抚胸。身体上下均风化严重。但可见其为袒上身,斜披络腋,阶梯式衣纹轻薄贴体,小腹微凸、下身着裙、脚踏莲座。

第3窟后室西侧龛内右胁侍菩萨
菩萨秀发厚密、发髻高耸、纹理清晰;鬓角发丝层层梳向耳后,冠后束发隆起下垂至肩。
第5窟

第5窟南壁与西壁
作为云冈最大的平面椭圆形、穹隆顶洞窟,第5窟具有较大的窟内空间。北壁和东西两壁各塑坐佛和立佛大像,形成洞窟三佛主题。北壁为主尊坐佛。南壁围绕窟门和明窗进行两侧对称性雕刻。东西两壁立佛左右和上方,采取分层式布局,由平行花纹装饰带隔离形成上下约8层佛龛,并顺势完成了对南北壁面雕刻的过渡性衔接。

第5窟北壁主佛面部
像头部由肉髻顶至下颌总高度达5.16米,其中肉髻高1.81米,面部高3.35米,面部横向宽度(两耳郭外缘)达4.25米。依北魏风格敷泥塑造:螺式肉髻、双眉和眼角施以绀蓝色;双眼珠施以黑色;眉中白毫和嘴唇施以红色;其余部分敷以金箔。佛像面部五官端正、容颜慈祥肃穆。

第5窟南壁窟门东下侧护法神头部
整齐高耸的发髻,端正俊俏的面容,温柔善良的神态。将良家妇女的形象用于威猛的护法神形象。古人似乎想说明佛法力量的强大,在佛国世界中,就是武神也会变得温文尔雅。

第5窟窟门两壁第2层二佛树下禅坐
与云冈大量出现的,根据《妙法莲花经·见宝塔品》塑造的多宝、释迦二佛并坐形象不同,窟门内壁最上层塑造了一对依《涅槃经·圣行品》之记载,在树下坐禅修行的佛像。身着袒右肩式袈裟、结禅定手印的二佛陀,相向端坐于枝叶茂盛、树冠巨大的无忧树下。工匠在这里用心刻画了一处静修禅法的境界,以大树寓之:树干的沧桑,树枝的繁茂,树叶的朝气,树冠的优美。佛教的圣树来源于自然而不同于自然,它象征着安稳和坚忍。天空上舞动身姿的紧那罗,已然与飘飞的莲花化生者一起,迎候着芸芸众生的光顾。修禅者顶上的肉髻和背后光芒表明,佛陀住于无上三昧之中。
点击以下链接
观看云冈石窟全景
https://720yun.com/t/b0vksyfhp17?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scene_id=46070442
结语
云冈石窟是世界雕刻艺术和佛教文化的高地。它的博大精深,经历了1600年沧桑烟云。在它身上,笼罩了太多的神秘和与众不同。云冈超拔的气质,需要无数人去呵护、塑造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