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一本新书《内审兵法(内审三十六计与千金方)》的出版引起业内关注,作者是公牛集团(SH603195)审计监察中心总监、中国商业会计学会理事唐鹏展。
《三十六计》最初用于军事,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早已超越了军事著作的范畴,政治家以它纵横捭阖,企业家以它争赢取利,各行各业的人对其都有各自的理解,并在其中萃取各自所需的精华和养分。内部审计领域也不例外,面对36计,将计就计,见招拆招,巧妙运用才能事半功倍。
36计中,为何将瞒天过海作为第1计?不难发现,「瞒」是36计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利用了人性轻信于人的弱点,以假乱真,将秘密的阴谋藏在公开的行动中。
《内审兵法》借古法而为今用,体现了作者长期在内部审计领域摸爬滚打展现的智慧与勇气。我们赞扬作者为内部审计面对真挑战、解决真问题奋笔疾书的奉献精神,我们分享作者来自实战接地气的真实案例。我们公众号将陆续选取36计中的案例以飨读者,并在快乐审计微信群就案例进行学习讨论,鼓励我们群就发表的案例集思广益,讲述自己的故事。
今天的故事,发生在磅房。磅房计量无小事,计量就是利益,计量的准心是公平和正义的分水岭,在计量和反计量上,历来是针锋相对的看不见的战线。
瞒 天 过 海
兵法原意
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内审延伸
磅房管理在常人眼里是日常经营管理的小模块,往往因其功能单一,容易被内审部门所忽视。但是磅房管理无小事,所有进入工厂的物流数据都来自磅房。一个能从手中的数据读出「见人、见事、见场景」的内审人,他首先就会关注手中物流数据的初始化问题:物料数据如何被确认、被计量、被报告?如何传递到自己的手中?
所以磅房管理模块虽小职责重要,大宗原辅料入库需要过磅,部分原材料日常领用需要过磅,部分成品销售需要过磅,尤其是废旧物资让售也需要过磅,于是这给部分人员运用「瞒天过海」之计、不当获利创造了机会。
内审案例
案例背景是一个财务管理的审计项目。被审计单位的磅房归属于财务部管理,所以此次磅房管理是财务管理审计模块下的一个子部分。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由于我过往的工作经历,发现因磅房管理的漏洞,给不法商人钻过空子而且造成过较大损失的教训,所以此次审计前特别学习了磅房管理的一些知识。
目前最先进的磅房作弊是电子干扰:一种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人为电子干扰器进行干扰;第二种是通过剪线,将地磅线连接到干扰设备上进行作弊。因此此次审计我特意关注了这方面的问题。首先从日常管理入手:
①制度层面,检查有没有完善的操作规程,对此被审计企业有完善的规程。
②维护层面,检查有没有定期按照国家要求校磅,被审计单位也按照要求做了。
③操作层面,检查人员权限是否合理,过磅单、登记表、清运台账及相关记录等资料是否齐全,发现被审计单位也非常完备。
乍看下来,一切都有条不紊并朝着不断规范管理的方向发展,然而接下来的调查,却使审计人员大吃一惊。通过实地走访,发现磅房四周设置的摄像头并没有正常工作,过磅记录缺少异常过磅情况的说明记录,这就不太正常了。
于是,审计人员向磅房管理人员询问,磅房人员说原管理人员已经因事请假1个月了,所以之前的事情不清楚。这个舞弊信号让我心弦一紧,他们回避我们,也不代表我们没有办法,在对相关部门仅有的几份资料进行查看后,诸多疑点一一浮现:
统计分析了某年1月至6月同一车辆多次过磅的记录,发现部分车辆自重626(自重=最重-最轻)差异超过1000公斤,同时发现这些车辆都是公司出售废旧物资的装载工具,这种不正常现象更让我心生警觉,因为之前类似的案例在其他企业也发生过。我又再次通过网络咨询了解各级车辆水箱、油箱空载与满载时的自重差异,也考虑到车辆重量可能会因为不同物资的比重而造成差异,所以我们无法妄下结论。
为了不打草惊蛇,我们选择暂时鸣金收兵,在完成其他审计模块后离开现场。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又悄悄回到被审计单位,暗中观察发现,果然部分车辆司机和过磅人员进场称重后,没有将车辆直接开到废旧物资库,而是开到一个偏僻的场地,将水箱进行放水,而且我们发现这些车辆竟然经过改装,水箱在车身中不止一个,将瞒天过海之计使用得淋漓尽致。审计人员对相关场景留影留相,最终在证据面前,不法人员哑口无言。
案例总结
审计人员的审计敏感性决定了审计工作的高度,团队或个人的知识决定了审计的宽度,经验决定了审计的深度,因此需要在工作中积累、总结,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在审计师个人成长路上的质变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