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师范专业认证理念,推进我区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促进师范专业内涵式发展,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经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决定组织开展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研究目的
围绕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培养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索广西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高质量发展路径,形成一批师范类专业认证优秀研究成果和专业建设优秀案例,服务广西卓越教师培养和教师教育振兴。
二、研究要求
(一)研究内容。
重点围绕广西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管理机制、认证体系完善、认证质量控制、认证背景下的师范专业建设等领域开展研究。课题选题可参考《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专项课题选题指南》(详见附件1)中提供的内容进行具体设计,也可自主进行选题。课题研究要求做到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创新理论、彰显特色。
(二)研究团队。
本专项课题面向开设师范类专业的高校师范专业负责人及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从事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专家、项目管理员、秘书征集,不设限额申报。要求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的填报须征得课题负责人同意,课题组成员(不含课题负责人)人数原则上不超过10人。根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规定,申报人当年不得参加三项以上(含三项)课题的申报。
(三)研究周期。
本专项课题研究周期2年,研究期限自课题批准立项之日起计算,原则上不可延期。
(四)预期研究成果。
本专项课题分为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在申报时课题负责人需予以明确。申请结题时,所有课题按照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要求提交结题材料。此外,所有获批立项的课题均需提交1份5000字左右的咨政报告或专业建设案例;获批立项的重点课题,原则上需在中文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1篇,或省级及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或专著书稿1部;获批立项的一般课题,原则上需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1篇。课题公开发表研究成果需在醒目位置独家注明“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课题名称》+(课题编号)"字样,未独家注明的公开发表成果,不视为该课题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应为课题获批立项后、研究期限内的成果,与课题研究主题无关的材料,不得列入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除研究总报告外,课题负责人至少为一篇研究成果(包括著作、论文、咨政报告等)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独立作者。
(五)研究经费。
本专项课题研究经费自筹,申报时需明确研究经费预算和经费来源。建议申报重点课题的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给予课题研究经费资助不少于1万元,申报一般课题的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给予课题研究经费资助不少于0.5万元。同等条件下,优先对有经费支持的课题立项。
三、报送要求
本专项课题申请全部采取网上申请,不接受纸质线下申报。
(一)网上申请网址。
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官方网站(https://jykxghb.gxeduyun.edu.cn)首页下方的“课题申报与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申报系统)为本次申报的唯一网络平台。
(二)网上申请流程。
网上申请需要依次完成如下流程:
1.各课题负责人在申报系统中如实选择本人所在单位进行账号注册,然后使用身份证号和初设密码登录申报系统,在课题负责人本人账号中完成课题信息的填写,上传含签章的PDF版《广西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申请·评审书》和《课题论证活页》后,及时提交上一级科研管理单位进行审核。网上申请操作流程可参见本通知的附件2。相关表格的最新模板请在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官方网站的“下载专区”查询下载。
2.各高等学校完成本级课题申报材料的审核,与申报系统填写明确评审意见,将本校拟推荐专项课题通过申报系统报送至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参加评审。于申报系统内提交到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所有材料,均视为经过各单位审核同意的材料。
四、课题管理
本专项课题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最终立项名单以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印发的文件为准。本次获批立项的课题纳入广西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按《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等4个文件(桂教科学〔2018〕15号)进行管理,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进行过程管理、成果鉴定和办理结题手续。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使用、宣传和转化推广。纸质申报材料原件请有关单位和申报者自行留底,备日后结题时使用。
我校申报的教师请于7月5日前将申报材料上传至学校科研系统
http://4g97q8wo.mh.chaoxing.com,学校审核同意申报后再上传至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官方网站(https://jykxghb.gxeduyu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