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的全面领导是高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要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校工作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高校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一是深化理论武装。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进一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真正让理想信念成为心中的灯塔,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二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健全领导班子议事和决策机制,不断提高党委把方向、谋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能力,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统筹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三是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学校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把抓好党支部作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选优配强党支部带头人,落实基本保障,把院系党组织政治领导、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贯穿到基层教学科研等具体工作中。坚持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各项举措全部落实。
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落实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是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落实好《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把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作为首要目标任务,完善党委教师工作部门设置、明晰职能职责,压实高校人才引进过程中政治思想审查、师德师风考察责任。二是全面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大思政课”育人作用,将“两个结合”融入思政课体系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又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实施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全覆盖,深化第一、第二课堂紧密衔接,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如沈阳大学师生创演诗画音乐剧《国之歌》,通过现场观摩,畅谈观看感受,将“大思政课”课堂搬到舞台上,进一步宣传好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三是全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学校抓示范、学院抓建设、基层教学组织抓推广的机制,统筹推进“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探索具有各高校特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体系,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围绕各自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坚持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走在时代前列,仍然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添动力、求突破。”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向改革要动力,持续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要坚持系统观念。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着力构建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构架,不断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高校围绕建设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加快学科高原筑峰和一流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开源创新的思想文化高地、完善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办学体系、提升国际化办学层次和水平等重点问题开展调研,围绕拔尖造峰、贯通培养、科教协同等重大问题和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开展调研,形成一批师生真切感受得到的改革成果。三是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统筹推进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建设。突出政治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建设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和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建设一流大学提供坚强保证。(作者单位:沈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