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出品,广西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办公室制作的10集大型党员教育电视纪录片。该片以1925年梧州建党到1949年广西全境解放为历史背景,以“还原真实历史事件、展现人物真情实感”为创作理念,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发展壮大,讲述了属于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
广西是我第二故乡,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我曾跟随党支部实地参观学习,每次学习都被相关事迹和人物深深感动着。但通过观看《红色传奇》电视记录片,我才真正对广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者及事迹有了全面系统的深刻认识。
1925年,周恩来不惧艰险阻赴梧州领导建立党组织,在与黄日葵、谭寿林、林培斌的共努力下,建立了广西最早的党组织,为领导广西革命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邓小平在爱妻病逝后,顾不得埋葬爱妻,匆匆赶往广西,投入了根据地的建设。1929年邓小平、俞作柏、李明瑞、张云逸等领导了百色起义,正式组建了红七军。红七军是广西子弟组成,红七军部队规模达到七千多人,成为全国主力红军之一;1934年中央红军浴血湘江,临桂人李天佑誓死完成任务,广西经历改变中国命运十九天;音乐人张曙将生死置之渡外,创作了很多鼓舞我们将士士气的歌曲。抗战时期,武汉等一些大城市相继沦陷,1938年一大批文化人士涌入桂林,桂林有了“抗战文化城”称号;广西学生军踊跃参加宣传救国,1939年桂南会战,昆仑关上学生军团挥洒热血,不惧牺牲;1942年苏蔓、罗文坤、张海萍组建中共广西省工委,三人被敌人发现后,为了不暴露更多党员目标,三人集体自杀、宁死不屈,为党报警铸忠魂;1949年红旗插上镇南关,广西战役全部结束,广西全部解放,从此广西踏上新征程。从1925到1949年,从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到红旗插上镇南关,24年间八桂大地风起云涌,一批批优秀的广西儿女,有英雄拔哥韦拔群、壮家英魂黄彩川、多次被开除党籍依然对党忠诚的雷惊天等等,他们投身革命,用热血书写忠诚,用生命捍卫信仰,他们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为千秋万代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
二战时期,美国将军史迪威曾说过:广西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他们的勇猛、彪悍,令所有对手感叹。广西士兵的勇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中,同样表现不俗。长征时著名的智取娄山关,就是广西籍将士所为。彭德怀曾感慨:黔军滇军两只羊,湘军就是一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红七军是一支由广西人组成的队伍,爬山过河、如履平地;红七军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官兵一致、同心同德。因此,有人把他们比做一条能上天下海的蛟龙。红七军后来挥师北上,历经七千里的小长征到达中央苏区,因此毛泽东授予他们的旗帜上写着“千里来龙”四个大字。但红七军一路沿途征战,到达中央苏区时已不足2000人,再后来经过长征的血战,在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的时候,已不足70人。这是我观看过程中印象极其深刻的几句话,我感叹于国内国外的权威将领对我们广西士兵如此高的评价。我想广西士兵同样是血肉之躯,他们为何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我相信他们一定是在党的领导下,保家卫国的信念无比坚定。他们的勇毅一定是源于对祖国的热爱,源于对子孙后代的热爱。他们的爱和信仰更加深沉、更加坚定。
我们的先辈们是一个人放下自己的利益得失、儿女情长,然后拼死去换来一群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新生。当今天的我们向着伟大的中国梦迈进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铭记历史、鉴往知来。我们会记住那些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昌盛而奉献的人们;我们会记住革命烈士走过的路,那充满荆棘坎坷的地方,如今平坦洒满阳光。我们深知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在新时代行动起来,爱党爱国,做好党员模范作用,在自己的工作、家庭岗位上尽职尽责,为党和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深知我们的先辈们吃过的苦,我们要争做清廉人民,让我们的家庭清廉、单位清廉、国家清廉。
纪录片中大量亲历者的抢救性采访、诸多事件细节的首次披露,对完善党史资料,丰富党史研究成果,帮助人们更好地解读党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传承发展红色基因,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汲取力量,传承和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讲好党史故事,讲透革命道理,讲清党史启示,彰显红色传统时代价值。深入挖掘提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等红色资源中的廉洁元素。
近年来国家掀起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热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也深刻指出,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
作为党员教师,我从自身做起,做清廉人,做清廉事。深入发掘广西红色资源中的廉洁元素,将廉洁元素恰当融入课堂;在师生交流日常中加强宣传教育,扩大我们广西红色资源的影响力,为清廉广西做出自己的微薄力量。
作者系体育与教育学院第一党支部党员